400快餐不限次联系方式_快餐100微信,附近招嫖约联系方式,同城300带吹电话

【中华合作时报】北京市副市长赞许的“再生回收舱”长什么样儿?
发布时间:2020-09-03
来源:本网

image.png

北京市副市长赞许的“再生回收舱”长什么样儿

8月初,北京市副市长张家明一行来到北京市再生资源利用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丰台区东铁营街道政怡家园设立的第一个再生回收舱调研。张家明对北再生集团通过设立“再生回收舱”、采用回收卡定点回收方式实现垃圾分类规?;?、规范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和赞许。

合理设置? 便民利民

再生回收舱是北京市供销合作社旗下北京市再生资源利用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推出的垃圾回收运营方式。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再生集团深入推进垃圾分类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力求把最优质的服务送到小区居民身边。此次推出的再生回收舱定位于回收体系建设前端的社区定点回收站,以“回收服务+景观”的服务理念,帮助人们形成自觉分类垃圾的习惯,积极做好垃圾资源循环再利用。

11.jpg居民在体脂发电厂体验。

再生回收舱分为三个区域——回收区、无人值守存放区和体脂发电厂。其中,回收区设立瓶类、纸类、织物类、塑料类及家电类五类回收区块。再生回收舱运行两个月以来,每月回收废纸2吨—3吨,回收物分类存放、码放整齐、及时清运,做到了“日收日清,人走地净”。若无人值守时,居民可将回收物先放在存放区,等工作人员到岗后经过物品拍照、称重,以现金、积分卡、微信转账等形式核算。舱体外部设立了用于居民锻炼健身的体脂发电厂,由两辆能源转换装置和环保动力发电灯组成,在装置上还设有手机充电功能,非常便利与人性化。

再生回收舱项目负责人于飞介绍,再生回收舱最早于5月19日在丰台区政怡家园正式运营,设计理念参考5年前广州市的“两网”融合,结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颁布顺势推出并落地。项目由专业设计公司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设计,设计经营理念秉承“人人零废弃,万物可再生”。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北再生集团根据不同社区规模及地区形式,在大红门街道京品小区、东高地街道、南苑公园西门等9个小区投放了定制再生回收舱。

22.jpg再生回收舱还是以人工服务为主。

规范服务? 拉长产业链

目前,再生回收舱仍以人工服务为主。以政怡家园为例,其属于小型社区,总计720户居民,初步安排1名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服务,后期根据站点周边情况作适当调整。在记者采访期间,一位居民老大爷由于行动不便请求工作人员到自家回收物品,马上就有身穿绿色制服的小哥出发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工作人员在回收过程中,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车辆、统一着装、统一衡器、统一服务,力求回收服务中各项流程公开透明,规范管理、有序经营。

另外,再生回收舱作为环保景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跋纸锥?,我们注重的是老百姓对再生回收舱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因此会更注重服务价值,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在这方面提供有效的扶持举措。”于飞表示,目前,再生回收舱更适合于封闭的小区。针对一些没有物业、停车位和空间的社管小区,会采取其他服务方式,比如工作人员开车上门定时、定点收购回收物品。

33.jpg回收舱收到了居民的认可。

“后期,我们将根据北京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具体站点周边情况,定制‘人工+智能’型回收站点?!庇诜杀硎荆凑铡侗本┦猩罾芾硖趵?,未来将实行“两桶一袋”?!傲酵啊敝饕ǔ嗬?、其他垃圾;“一袋”则多是可回收物。除再生回收舱外,定期还会有工作人员到小家电回收试点社区开展相关宣传,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进行积分兑换。

“对北再生集团来说,再生回收舱属于公益项目,主要目的是配合政策做到垃圾减量及资源的回收、利用,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企业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庇诜杀硎荆壳?,北再生集团正在积极进行回收舱APP的开发,其具备积分兑换、联系工作人员、预约上门服务等功能。北再生集团希望回收舱这个模式能整体推广,借此加强各社区之间的交流。同时,通过临时存储站的形式,提高产业链规?;箍稍偕厥障低尘】熳呱狭夹匝分?。

编 后

时下,垃圾分类已在多地落地生根,并已成为居民生活的新风尚。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狭窄胡同如何设置垃圾收集点?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如何照顾上班族需求?大型小区撤桶并点如何避免居民“多跑腿”?这些具体而微的小事,影响着政策的执行效果,关系到群众的满意程度,更考验着精细化治理的能力。

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北再生集团作为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全资企业,秉承“人人零废弃,万物可再生”的经营理念,在建立完备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硬件设备设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在物业管理完善的小区,推出“回收+景观”服务,提供免费上门收购;在一些没有物业、停车位和空间的社管小区,采取工作人员开车上门定时、定点收购回收物品,让居民“少跑腿”即可完成垃圾投放。同时,加强宣传、推出积分兑换物品活动,帮助人们养成自觉分类垃圾的好习惯。

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渐进过程,垃圾分类也必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让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明确,垃圾治理之路越走越通畅,开启更加美好的绿色生活。(载于2020年9月2日《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安赛,实习记者:王子腾)